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落实好每一笔资金保障,就是计财人的责任与价值。”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、政治部负责人彭革文感叹道。从1988年到2024年,从环城南路38号到翁家堰15号,再到峡州大道59号,36年间,办公环境、交通工具、工作制度虽在变化,西检计财人为检察事业做好后勤保障的朴实情怀却未曾改变。这份“检历”,每一页都是计财人的浓浓检察情。
筚路蓝缕 奠基立业
岁月悠悠,自1988年西陵区检察院初建于环城南路38号,满目皆是朴素与坚韧。那时的办公环境如同拓荒者的营地,一层逼仄的办公楼,几支笔几沓纸,案卷大部分靠手写,文件取送全靠自行车。每一盏昏黄的灯光下,都藏着建院第一代40后、50后计财人对未来的无尽憧憬。他们手握算盘,肩扛责任,在狭窄的办公室里,一笔一划地勾勒着西陵检察的发展蓝图。
渐渐的,由与公安、法院合署办公到一栋小楼独立办公,由骑自行车出行到乘坐边三轮车、摩托车、吉普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外出办案。用行动诠释着艰苦朴素、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,计财人心中那份对更优办公环境、更好办案条件的渴望,如同荒漠中顽强生长的绿意,生生不息。
艰苦奋斗 锐意进取
时光荏苒,转眼间已是1999年,在全院的不懈努力下,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,西陵区检察院搬迁至翁家堰15号的新建办公办案大楼。这不仅仅是一场物理空间的迁徙,更是60后计财人为检察事业发展保驾护航的生动实践。独立的办公大楼、宽敞明亮的办公室、设备完善的审讯室,以及再次增加的办案车辆等资产,在提升办案办公效率的同时,也是对计财人日常财务运维管理能力的一次全新挑战。
他们迅速行动起来,以新建大楼为契机,着手构建更加科学、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,建立《公务用车管理办法》《公务接待管理办法》等40余份财务管理制度,并通过合理安排,有效降低了各类不必要的费用支出。他们还根据实际需求,不断对制度进行微调与完善,持续优化各项费用支出,始终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。每当办案部门加班至深夜,都会有热腾腾的餐食送到他们手中;每一盏亮起的灯光,背后必有后勤人员的陪伴与支持。
10年间,办公环境悄然蜕变,而这群身居幕后的计财人,依然是那最坚实的基石,默默用汗水守护、浇灌着西陵检察这片绿洲。
百尺竿头 砥砺前行
岁月如梭,转眼间已是2013年,西陵区检察院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,搬迁至峡州大道59号,这里是一栋更加现代化、智能化的办案办公大楼。这一次,不仅仅是空间的大幅拓展、功能的全面升级,还有更加充足的人才力量。在这片全新的天地里,70后、80后计财人紧跟时代步伐,积极响应检察业务发展新要求,着手建立完善的“两房”——技术用房和业务用房,为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同时,他们还根据检察业务的新变化,积极争取支持,先后改造升级了办案区、听证室、检委会会议室等办案办公场所。
司法体制改革后人财物全省统一管理以来,面对长期存在预算控制数不足、人均经费全市最低的问题,时任办公室主任的彭革文同志多次前往区财政局商议,在区政府、区财政局来回跑了7次,有时在领导办公室门口一等就是两、三个小时。
“虽然实行了垂直管理制度,但作为基层检察机关,仍然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开展工作,仍然要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开展工作!”在成功邀请到区委政法委书记、区财政分管预算副局长等8名相关领导来院实地调研时,彭革文同志从现实资金缺口、检察业务需要等方面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。
在他的不断努力下,区委区政府最终表示大力支持检察工作,同意调整预算控制数。那一年,西陵区检察院增加上划基数534万元,成为当年全省上划资金数最多的基层院。
此外,为落实省财政厅18号“省级为主、地方为辅”的经费保障责任文件精神,该院多次提请区委区政府专题办公会讨论。经常委会研究,区委区政府同意每年拨款200万元办案经费弥补资金缺口,为西陵检察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后盾。
栉风沐雨,薪火相承,现在的接力棒来到了新一代90后、00后计财人员的身上。他们继承前辈们敢于担当、严谨细致的优良传统,在财务管理机制、数字技术运用等方面大胆创新。同时,他们树牢“过紧日子”理念,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、提升管理效能,坚持精打细算、提质增效,将“过紧日子”要求落实到各环节和全过程。
“只有终身学习,不断进步,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检察事业的发展大局。”这是西陵区检察院的三代计财人的共识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西陵区检察院的计财人将继续携手前行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。